快樂不僅是“百公裡零油耗

一根鏈條,兩個車輪,參與自行車運動的人群越來越壯大

快樂不僅是“百公裡零油耗”

王繼晟
2015年02月13日10:55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體育頻道    手機看新聞
大眾參與自行車運動的熱情已經點燃。近年來,無論是青海湖畔、椰島海南、古城西安,大江南北總能見到“全副武裝”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。以青海為例,近年來,隨著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的聲譽漸起,也帶動了愛好者的隊伍不斷壯大。據青海省體育局統計,環湖賽舉辦以來,已有累計超過30萬人次騎行青海湖。自行車運動正在成為國人時尚的健身與生活方式,他們的心隨著自行車鏈條一同轉動,滾滾向前。
全國每周參與自行車運動人口超過800萬
北京飛航車隊是一支由航天科工集團工會組織的自行車隊,大約有200名會員。自2002年成立以來,已累計騎行4萬公裡。飛航車隊有京郊騎行,夜騎市內二環路、慢騎街區胡同以及環台灣、東北漠河、環海南島和西藏318國道等多種方式。因為組織比較規范,也曾受邀參加申奧等公益性展示活動。
車隊30歲的女隊員韓林霖說:“我們常年堅持自行車運動,強化了團隊協同,吃苦耐勞、謹慎細致、勇於挑戰的精神,每周的騎行讓我們身心愉悅,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,車隊的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。”
現在,北京的各種自行車愛好者論壇、組織諸如“騎游圈”、“香山族”“山馬黨”“折疊幫”、“死飛黨”“4+2”、“風雲單車”等都有較高的人氣,為自行車運動積累起越來越厚實的民眾基礎。
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,全國每周出行一次,以健身休閑為目的的自行車人口已超過800萬,廣東、福建、北京、浙江、上海、山東、江蘇、河南、遼寧、四川等省市排在前列。
裝備升級帶動產業發展
生活水平提高之后,車友們願意投入不小的花費用於裝備升級。這顯示出,大眾對自行車運動的觀念和態度正在發生轉變。
北青文化公司體育與文化推廣活動部部長田禾告訴記者,自行車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公路、山地和特殊自行車三大類。其中公路自行車愛好者大約佔30%,年齡跨度從12歲到50歲,而“發燒級”主要集中在30到35歲年齡段,“發燒”的標志是擁有一輛價值5到10萬元的超級公路自行車,北京這類車迷至少有7000人。
山地車是自行車愛好者中最大的群體,大約佔到50-60%。第三類包括小輪車、折疊車、“死飛車”等等,屬於小眾自行車。
田禾說,北京的自行車運動人口自2000年以來,每年以15%的速度增長。從兩三千的普通山地車到二三十萬的頂級公路自行車,都飛入了尋常百姓家。60多歲的退休職工薩本壬回憶說,1987年為參加全國首屆鐵人三項比賽,他從北新橋信托店買了一輛二手多速自行車,后來花了幾千元“巨資”買來碳鋼車架,自己硬是攢了一輛運動自行車。現在,他則擁有兩輛萬元以上的自行車。
如今的自行車愛好者論壇裡,不乏相當專業的話題交流,諸如“空氣動力學車架的三大流派” ,“各位大俠,三萬五到四萬左右,不加輪組,是LOOK695還是CERVELO R5還是PINERELLO?” 許多“發燒友”已經把騎行與收藏融在了一起,通過互聯網拍賣或者購買零件,組裝成自己喜歡的車子。
騎行人生總要留下一些特殊回憶
北京的許多老騎友都曾參加過1988年民間舉辦的北京—北戴河自行車拉力賽,該賽事騎行距離300多公裡,連辦七屆,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北京民辦自行車賽事。
最近幾年環湖賽、環島賽的一些專業線路上,也常常看到業余車手的身影。騎行一次青藏線、川藏線更具挑戰性,為的是人生留下一段特殊的回憶。每年最好的季節,川藏線318國道上,自行車騎行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。
一位車友在他的博客中寫道:“人的一生中,至少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。一年前,就在計劃著騎車去西藏,一年后,終於下定決心,完成了心中的夢想。回望騎行的這一段旅程,會永遠保存在我的心底。”
劉小龍是中央音樂學院提琴教師、攝影愛好者,他曾8次騎車從不同的線路挺進西藏,可謂“超級發燒友”。他告訴記者,前四次是兩個人結伴騎行,曾一直到珠峰大本營。后四次進藏,成為“獨行俠”的劉小龍,曾繞行神山聖湖,這是磨練,更是享受,隻有他自己知道那種心底的收獲。
民間熱情需合理引導支持
自行車運動是一項 “百公裡零油耗”的環保、綠色、健康的全民健身運動。面對大眾高漲的參與熱情,如何更好地引導這項運動在民間發展,更需要政府和體育部門用新的思路與手段去支持。
像環湖賽、環京賽等國際賽事,政府可以出面協調,控制交通,保証車隊的安全和比賽。而民間賽事或者俱樂部組織的騎行,幾乎都是在社會開放的道路進行,中國的交通狀況又較為復雜,保障業余賽事的安全騎行是一道難題。
在不少城市,自行車的騎行條件並不樂觀。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擠佔現象相當普遍,對自行車愛好者而言,每一次騎行都不啻為一次“歷險”。在郊區騎行,機動車也沒有禮讓自行車的習慣,埋下了安全隱患。
令人欣慰的是,國內一些城市,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,開始建立起適合愛好者騎行的綠道。比如北京延慶每年舉辦國際騎游大會公路賽,當地政府就很給力,創造了良好安全的騎行環境,同時也刺激了當地旅游、農家樂的發展。在緊臨北京的河北固安縣,當地政府建立了自行車騎行的相關場地設施,吸引了不少北京的愛好者來騎行訓練。在廣州,亞運會留下的山地自行車比賽場地對外開放,讓許多業余愛好者興致勃勃的前來挑戰。
深圳米賽爾單車總經理肖緒國建議說,在交通要道、大型居住社區、學校以及商圈周邊等要多設自行車存車場,保障市民綠色出行無憂。並建議地方政府將環湖、環山的綠道結合自身城市的旅游景點連接起來,擴大自行車綠色出行的活動半徑。為鼓勵倡導自行車運動發展,肖緒國還呼吁交通部門支持全民健身,允許乘客攜帶便攜型的折疊自行車乘坐火車﹔地鐵,公交車,在社會上營造包容自行車愛好者一個的輿論氛圍。
業內人士指出,中國民間自行車運動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,規模小、組織較為鬆散,人們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有待提升。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與個人消費能力、需求多元的進一步提升,民間自行車運動熱必然會持續下去。
一根鏈條,兩個車輪,既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,也為自行車運動競技水平打下新的根基,同時,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。到那時,從“自行車大國”到“自行車強國”的跨越,也將水到渠成。 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康熙来了:瘦弱男“屌丝逆袭”创收视高峰